第Ⅰ卷 閱讀題
甲 必考題
一、現代文閱讀(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每小題3分)。
如果對西方現代文學現象稍做考查,便不難發現,二十世紀的文學較之十九世紀的文學,在文學與人、文學與生活的關系方面進行了明顯的調整,文學呈現出強烈的“主觀性”和“內向性”。文學的“向內轉”,成了整個西方文藝從十九世紀向二十世紀過渡時的一個主導趨勢,而“現代派”們,在這一歷史性的轉換中打了先鋒。
如果對中國當代文壇稍做考查,我們就會驚異地發現:一種文學上的“向內轉”,竟然在我們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社會主義中國顯現出一種自生自發、難以遏止的趨勢。我們差不多可以從近年來任何一種較為新鮮、因而也必然是有爭議的文學現象中找到它的存在。
首先是小說創作方面。粉碎“四人幫”后,文壇上出現了一種悖謬于傳統寫法的小說作品,例如所謂“三無小說”。這些小說,其實并不是沒有“情節”“人物”和“主題”,而只是在割舍了情節的戲劇性、人物的實在性、主題的明晰性之后,換來了基調的飽滿性、氛圍的充沛性、情緒的復雜性、感受的真切性。這類小說,成就高下不一,但共同的特點是:它們的作者都在試圖轉變自己的藝術視角,從人物的內部感覺和體驗來看外部世界,并以此構筑起作品的心理學意義的時間和空間。小說心靈化了、情緒化了、詩化了、音樂化了。小說寫得不怎么像小說了,小說卻更接近人們的心理真實了。新的小說,在犧牲了某些外在的東西的同時,換來了更多的內在的自由。
其次,中國新時期文學的“向內轉”,還更早一些、更突出地表現在詩歌創作中。詩人以個性的方式再現情感真實的傾向加強了,詩歌的重心轉向了內在情緒的動態刻畫,主題的確定性和思想的單一性讓位于內涵的復雜性與情緒的朦朧性。
上述“三無小說”和“朦朧詩”,應該說都是新時期文學中一些極端的現象。極端的當然并不一定就是最好的,然而卻是當代文學整體動勢中最顯眼、最活躍的一部分。
“內向化”的文學藝術觀念已經成了新時期中國人民審美意識中的一個主要因素。這是一個相當敏感而且容易引起爭議的問題。因為在中國新時期文學“向內轉”之前,確實存在著一個西方現代文學的“向內轉”的問題。于是,中國當代“向內轉”的文學是步西方現代派文學的后塵,是拾西方現代派文學的余唾,是西方現代派腐朽沒落文學觀在中國當代文壇上的回光返照,幾乎就成了一個順理成章的結論。然而,我覺得這只能是一個簡單化的、錯誤的結論。 (摘編自魯樞元《論新時期文學的“向內轉”》)
1. 下列關于“文學的‘向內轉’”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3分)
A.文學“向內轉”即文學創作所表現出來的強烈的“主觀性”“內向性”,它是整個西方文藝從十九世紀向二十世紀過渡時的一個主導趨勢。
B. 二十世紀的西方現代文學較之十九世紀,在文學與人、文學與生活的關系方面進行了明顯的調整,調整的具體表現就是文學的“向內轉”。
C. 中國當代文壇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顯現出一種自生自發的、難以遏止的“向內轉”的趨勢,這種“向內轉”普遍地存在于當時較為新鮮且有爭議的文學現象中。
D. 中國新時期文學“向內轉”之前,確實存在著一個西方現代文學的“向內轉”的問題。所以文學藝術的“內向化”成了一個相當敏感而且容易引起爭議的問題。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3分)
A. 中國當代文壇在小說創作方面出現了一種悖謬于傳統寫法的小說作品,這類小說,成就高下不一,但有其共同的特點。
B.“三無小說”以基調的飽滿性、氛圍的充沛性、情緒的復雜性、感受的真切性替代了傳統小說情節的戲劇性、人物的實在性、主題的明晰性,“情節”“人物”和“主題”看起來不再明顯。
C. 中國當代新小說寫得不怎么像小說了,創作者試圖轉變自己的藝術視角,從人物的內部感覺和體驗來看外部世界,但小說卻更接近人們的心理真實了。
D. 構筑起作品的心理學意義的時空的中國當代新小說,具有了心靈化、情緒化、詩化、音樂化的特點,在犧牲了外在的形式的同時,換來了更多的內在的自由。
3. 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 西方現代文學中的“現代派”們在文學“向內轉”的歷史性轉換中充當了先鋒。“內向化”的文學藝術觀念已經成了新時期中國人民審美意識中的一個主要因素。
B. 對于中國新時期文學來說,詩歌創作的“向內轉”要比小說更早、更突出。詩歌和小說創作共同成為中國當代文學整體動勢中最顯眼、最活躍的一部分。
C. 詩人以個性的方式再現情感真實的傾向加強,詩歌更加關注內在情緒的動態刻畫,使得詩歌變得內涵復雜、情緒朦朧,傳統詩歌主題的確定性和思想的單一性不復存在。
D. 作者認為中國當代“向內轉”的文學是拾西方現代派文學的余唾,是西方現代派腐朽沒落文學觀在中國當代文壇上的回光返照的看似理所當然的結論是簡單并且錯誤的。
二、古代詩文閱讀(36分)
(一)文言文閱讀(19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
和峴,字晦仁,開封浚儀人。父凝,晉宰相、太子太傅、魯國公。峴生之年,適會凝入翰林、加金紫、知貢舉,凝喜曰:“我平生美事,三者并集,此子宜于我也。”因名之曰三美。七歲,以門蔭為左千牛備身,遷著作佐郎。漢乾佑初,加朝散階。十六,登朝為著作郎。丁父憂,服闋,拜太常丞。
建隆初,授太常博士,從祀南郊,贊導乘輿,進退閑雅。太祖謂近侍曰:“此誰氏之子,熟于贊相?”左右即以峴門閥對。俄拜刑部員外郎兼博士,仍判太常寺。
乾德元年十一月甲子,有事于南郊。丁丑冬至,有司復請祀昊天上帝,詔峴議其禮,峴以祭義戒于煩數,請罷之。二年,議孝明、孝惠二后神主袝于別廟,峴以舊禮有二后同廟之文,無各殿異室之說,今二后同袝別廟,亦宜共殿別室。孝明皇后嘗母儀天下,宜居上室。孝惠皇后止以追尊,當居次室。從之。三年春,初克夔州,以內衣庫使李光睿權知州,峴通判州事。代還,是歲十二月十四日戊戌臘,有司以七日辛卯蠟百神,峴獻議正之。四年,南郊,峴建議望燎位置爟火。
先是,王樸、竇儼洞曉音樂,前代不協律呂者多所考正。樸、儼既沒,未有繼其職者。會太祖以雅樂聲高,詔峴講求其理,以均節之,自是八音和暢,上甚嘉之,語具《律志》。樂器中有叉手笛者,上意欲增入雅樂,峴即令樂工調品,以諧律呂,其執持之狀如拱揖然,請目曰“拱辰管”,詔備于樂府。
開寶初,遷司勛員外郎、權知泗洲,判吏部南曹,歷夔、晉二州通判。九年,江南平,受詔采訪。太宗即位,遷主客郎中。太平興國二年,知兗州,改京東轉運使。
峴性苛刻鄙吝,好殖財,復輕侮人,嘗以官船載私貨販易規利。初為判官鄭同度論奏,既而彰信軍節度劉遇亦上言,按得實,坐削籍,配隸汝州。 (《宋史列傳第一百九十八》)
免責聲明: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聯系電話:023-88190008!
108
0
0
微信
微博
QQ